大便出血,也称为便血,是指在排便过程中或排便后,从肛门部位流出的血液。这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对大便出血是什么原因的详细科普:
一、常见原因
痔疮: 痔疮是便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内痔出血通常发生在排便过程中,血液呈鲜红色,且不与粪便混合。 外痔出血较少见,但如发生破裂,也可导致疼痛性便血。 肛裂: 肛裂是指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或形成的缺血性溃疡。排便时,裂口受到粪便摩擦,可导致疼痛和便血。 肛裂的便血通常为鲜红色,且量较少,多附于粪便表面或手纸上。 肠道炎症: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进而引发便血。 这类便血通常伴有腹痛、腹泻、黏液便等症状。 肠道息肉: 肠道息肉是肠道黏膜上隆起的赘生物。部分息肉可发生出血,导致便血症状。 息肉导致的便血通常为间歇性,出血量较少,血液可附于粪便表面。展开剩余54% 肠道肿瘤: 如结肠癌、直肠癌等肠道恶性肿瘤,可导致肠道黏膜破损和出血。 肿瘤导致的便血通常呈暗红色,且与粪便混合,可伴有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二、其他症状与诊断
除便血外,患者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体重下降等。这些症状有助于医生对便血原因进行初步判断。
诊断便血原因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体格检查、肛门指诊、大便常规、结肠镜检查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肠道状况,确定便血的具体原因。
三、治疗与预防
针对便血的不同原因,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如痔疮可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肛裂可采用坐浴、润肠通便或手术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可采用药物治疗或生物治疗;肠道息肉可采用内镜切除或手术治疗;肠道肿瘤则需根据病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预防便血的发生,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肠道疾病。
四、总结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提醒,大便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了解便血的原因、症状、诊断与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及时就医、正确治疗,并预防便血的发生。如有便血症状,请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
发布于:山东省科元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